她说:“法官不是案件的亲历者,法官所了解到的事实,只是经过各方当事人趋利避害地筛选后呈现出来的事实,但法律事实越接近客观真实银川股票配资,裁判结果也就越能体现实质公正。”
矫冰玉
中共党员,通州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家事审判庭)一级法官,2016年入职法院系统。自2023年3月成为员额法官以来,共审结民事案件近800件。2024年度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庭内“断是非”,以勤思求索破解新类型案件
实践中,劳动争议案件多为劳动者诉请公司支付工资、加班费等,矫冰玉法官则遇到一起公司诉请劳动者返还微信账号的新类型案件。
被告小刘之前是原告甲公司的销售人员,通过打电话、加微信等方式开拓客户。入职时,甲公司给小刘发了一部工作手机和一个微信账号,要求他用该微信号加客户。小刘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了该微信号,还更换绑定了自己的手机号,积累了300多位客户。小刘离职时把手机返还给了公司,但之后又在其他设备上重新登录了该微信号。因为该微信号已经绑定了小刘的手机号,甲公司的手机无法再次登录。双方对于是否需要返还微信号问题协商未果,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小刘解除实名认证,并将微信号更换绑定到公司指定的手机号上。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矫冰玉法官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她从《民法典》规定的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入手,充分详实地论述了微信账号属于虚拟财产,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无明确约定,在确定使用权归属时应结合微信账号的注册主体、具体用途、人身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强弱比较、交接情况等,合理确定微信账号使权的归属。最终,支持了原告甲公司的诉讼请求,判令劳动者小刘向公司返还微信账号。
判决作出后,双方对判决均予以认可,未提出上诉。
在庭外“解心结”,让司法温度延伸到群众屋檐之下
“法官同志,我的包……”办公室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那头的哽咽声让矫冰玉心头一紧。原来一起赡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刘阿姨在庭审结束后将背包落在了法庭。刘阿姨已年逾七旬,家住五楼,颤颤巍巍爬上楼梯却发现自己被锁在了家门外。
矫冰玉在电话里安抚刘阿姨,承诺她会将包送到刘阿姨家。
“刘阿姨,我们送您回家”,将背包送到刘阿姨手中后,矫冰玉搀扶她上楼。老式居民楼没有电梯,她扶着刘阿姨一步一阶向上挪动。
心中有爱,解纷有术。在这起家事纠纷中,矫冰玉提供了最细腻的司法服务,经过她的悉心调解,刘阿姨的子女认识到了赡养义务的重要性,承诺按期支付赡养费。这场纠纷不仅得到圆满化解,更让一度疏离的亲情重获温暖,破碎的家庭关系得以修复。
矫冰玉那俯身一线细致查证的态度,那延伸至屋檐下的脚步,正是司法为民最朴素的注脚——办好案件,不仅是厘清黑白,更是用司法良知照亮每寸角落。
同事眼中的她
矫冰玉功底非常扎实,在审判工作中,始终秉持司法为民初心,严谨细致查明事实,精益求精适用法律,追求“案结事了”。她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公正廉洁的职业操守,维护了司法权威,得到当事人的普遍认可,展现了新时代法官的良好形象。
——民一庭庭长 李士刚
跟着矫冰玉法官办案的日子,总能看见她身上透着股“较真儿”的光——翻卷宗时像抽丝剥茧,再复杂的案情都能理得清清楚楚;写判决时字斟句酌,每个法条都要和事实严丝合缝。她总说“公正要像尺子一样准,效率要像钟表一样快。”她把公正刻进骨子里,把效率融进细节里,让每个当事人都能在案子里感受到司法的分量与温暖。
——民一庭法官助理 梁宇佳
矫冰玉法官总能把当事人觉得晦涩的法条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接地气的调解方式解开当事人心结。办公室里常亮到深夜的灯,记录着她对每份判决的字斟句酌;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笑容,映照着法律尺度和情理温度的融合。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人民法官应有的模样。
——民事审判一庭书记员 于窦一
富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